ICP-AES分析技術的發(fā)展
點擊次數(shù):0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7-10
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光譜儀(ICP-AES)是以電感耦合等離子炬為激發(fā)光源的一類光譜分析方法,它是一種由原子發(fā)射光譜法衍生出來的新型分析技術。它能夠方便、快速、準確地測定水樣中的多種金屬元素和準金屬元素,且沒有顯著的基體效應。
早在1884年Hittorf就注意到,當高頻電流通過感應線圈時,裝在該線圈所環(huán)繞的真空管中的殘留氣體會發(fā)生輝光,這是高頻感應放電的最初觀察。
1942年Babat采用大功率電子振蕩器實現(xiàn)了石英管中在不同壓強和非流動氣流下的高頻感應放電,為這種放電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。
1961年Reed設計了一種從石英管的切向通入冷卻氣的較為合理的高頻放電裝置,它采用Ar或含Ar的混合氣體為冷卻氣,并用碳棒或鎢棒來引燃。Reed把這種在大氣壓下所得到的外觀類似火焰的穩(wěn)定的高頻無極放電稱為電感耦合等離子炬(ICP)。
Reed的工作引起了Greenfield、Wenat和Fassel的極大興趣,他們首先把Reed的ICP裝置用于AES,并分別于1964年和1965年發(fā)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,開創(chuàng)了ICP在原子光譜分析上的應用歷史。
20世紀70年代,ICP-AES進入實質應用階段。1975年美國的ARL公司生產(chǎn)出了第一臺商品ICP-AES多色儀,此后各種類型的商品儀器相繼出現(xiàn)。
今天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光譜儀分析技術已成為現(xiàn)代檢測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